在湖北江汉平原的稻田里,一名老农和他的孙子正在用手机操控无人机施肥。这一幕看似平常,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时代变迁,当传统农耕遇上数字技术,湖北农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当下荆楚大地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5年夏粮产量数据,今年湖北夏粮总产达99.02亿斤,同比增长 0.93%,实现“六连增”,这场“数字下乡”的浪潮,正在改写延续千年的农耕逻辑。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正以智慧农业为切口,探索一条“藏粮于技”的省域实践路径。在襄阳,种粮大户不再靠经验判断墒情,而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土壤数据;在潜江,虾农们利用智能投喂系统,精准控制饲料投放量;在荆州,农产品被贴上“身份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都能扫码溯源。这些变化看似微小,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相比,如今的湖北农民正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无人机植保、自动驾驶播种机、智能灌溉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让农业生产变得“轻松”了许多。
智慧农业的推广,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新换代,更是一场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调整。它改变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人跟着地走”到“数据带着人走”;也改变了农业的经营模式,从小农经济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变革并非一蹴而就。湖北的智慧农业发展,既有政府的前瞻性布局,也有市场力量的推动,更离不开新一代农民的主动拥抱。在宜昌,一批“90后”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让秭归脐橙走出大山;在荆门,返乡创业的青年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果园,实现了“手机管果园”的梦想。这些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人的观念转变和生产关系的重构,只有当新技术与新农人相遇,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迸发出持久活力。
湖北的探索,或许正勾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在这里,每一粒种子都带着数据的基因,每一片田野都生长着数字的希望,而这场变革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增产增收,更在于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祉鋆(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