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无声,但震耳欲聋。
回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无数英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河南这片中原大地上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峥嵘历史不会褪色,英雄故事更不应被忘却。一座茅草屋、一个窑洞、一口水井、一把军号……这些散落在你我家乡的每一处抗日遗迹、每一个抗日文物,都能诉说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顶端新闻特推出“抗日英雄在俺村”系列报道,记者走进河南多个地市,带你还原那些英雄个人、英雄故事,回顾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抗日英雄在俺村#
顶端新闻记者 杨化涛 见习记者 聂明坤
当《秋蝉》中叶冲在香港日军军政厅内如履薄冰传递情报时,当《红色》中徐天在上海弄堂以市井烟火掩盖惊心暗战时,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并非完全的艺术虚构。在真实的历史深处,在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在日伪统治森严的古城开封,同样上演着无声的谍战传奇。
在开封老城区,一条名为马府坑街的寻常巷陌深处,一座看似破败的院落——老门牌19号院(现为25号院),就曾是我党历史上一个代号“51号”的秘密情报站,这里没有聚光灯下的戏剧张力,只有暗夜中无声的较量、刀尖上的行走,以及一群用生命守护信仰、传递希望的无名英雄。

“51号”秘密情报站旧址
敌后开封:秘密筹建情报网络
1943年,是河南历史上沉重的一页。前一年席卷中原的罕见旱灾余波未平,山河破碎,民生凋敝。日军以开封作为其在河南殖民统治的核心据点,推行残酷的“以战养战”策略,疯狂掠夺资源,强化特务统治,企图将河南打造成其侵略战争稳固的后方基地。日伪政权盘踞于此,军警宪特密布,白色恐怖笼罩古城。
当时,中共中央已发出《关于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号召向敌后城市,特别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城市派遣精干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封,这座日伪统治的河南心脏,成了地下情报工作的重点目标区域。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情报处,在参谋长兼情报处长滕代远的直接领导下,着手在开封建立秘密情报站。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落在了河南林州人郭有义的身上。
郭有义的选择绝非偶然。他1909年出生,1934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商学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郭有义拥有一个极为关键的优势:他的本家爷爷郭瑊蕴,当时正担任伪河南省财政厅厅长。这层特殊的社会关系,为他在敌占区立足提供了难得的“保护色”。郭有义凭借家族关系,顺利谋得了一个伪开封市契税局事务股主任的职位。这个公开身份,成了他最好的掩护。他以此为基础,在开封站稳了脚跟,开始秘密筹建情报网络。

1983年,郭有义在马府坑街河南情报站(51号秘密情报站)旧址。 图片来源:开封网
为了进一步掩护身份,组织上派遣了吴敏同志先来到开封,她原名孙永德, 化名李瑞兰,以静宜女中学生身份掩护,与郭有义假扮夫妻,共同居住在当时的马府坑街19号院。这个“家庭”的建立,为情报站的核心活动提供了更安全的外壳。
一捆大葱:打破情报信息封锁
情报工作的核心是信息的传递,一部可靠的电台至关重要。在当时,老式电台技术较为落后,机器笨重,天线足有30米长。将这样的电台运入日伪严密监控的开封城,无异于虎口拔牙。
那么,如何才能把电台安全运送至开封呢?开封市作协副主席、开封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刘海永向顶端新闻记者做了详细的阐述。
据刘海永介绍,1943年春,组织从安阳调刘鸿涛任交通员。为解决情报传递难的状况,总部决定给情报站配备一部收发报机,需到林县任村彰南办事处去取。刘鸿涛通过关系搞到了一个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部华北通讯联络处少佐联络员的证件,化名刘殿卿。有了这个证件,就可以在开封、安阳间的铁路通行无阻了。刘鸿涛接受了这项极其危险的任务。面对敌人对火车旅客和行李的严格盘查,他乔装打扮成伪军军官,将电台拆解成细小的零件,巧妙地藏匿在一大捆普通的大葱里,通过了日伪军警在汴新铁路沿途设置的重重关卡。
“当这捆看似平常的大葱最终安全送达当时的马府坑街19号院时,里面藏着的,是能刺破敌人心脏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部电台的顺利抵达,使‘51号’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报站。”刘海永在谈及此事时感慨道。
每当夜深人静,开封城陷入沉寂,郭有义和战友们会小心翼翼地将电台的天线架设在房顶隐蔽处,向远方的根据地发送关乎战局的重要情报,电波穿越敌人的封锁,连接着希望与胜利。

“51号”秘密情报站旧址 图片来源:大河报

马府坑街25号院小巷
为何当时选择马府坑街19号院作为情报站核心据点?援引该情报站站长郭有义的自述,选择这里有两层考虑:一是院深不引人注意,二是房后临街,有敌情方便越墙逃跑。
这座小院如今是开封马府坑街25号院,顶端新闻记者近日实地探访发现,这座院落,即使在今天看来,其地理位置也显得“得天独厚”。从喧嚣的街道走到院门口,需要穿过约五六十米的幽深路径,位置极其隐蔽,过往行人也鲜有发现。仅能从模糊掉色的路牌辨认,此处是“51号”情报站的旧址。

已模糊掉色的马府坑街25号院标志牌
在郭有义的领导下,依托安全的据点、可靠的电台和精干的队伍,“51号”情报站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高效而危险地运转起来,迅速构建了一个覆盖日伪政权多个关键领域的秘密网络。
渗透策反:情报源源不断秘密传出
“为了安全隐蔽地传递信息和人员,他们巧妙地将一个核心联络站设在了‘开封市警察署妓女检治所’内。” 刘海永解释道,“这是利用了该场所人员流动复杂、不易被严密监控的‘灯下黑’环境。” 郭有义安排曾洁光任站长,负责接待、安排往来交通员和情报的汇集工作。
更令人惊叹的是情报站对日伪军事核心——伪河南绥靖公署的渗透。“他们精准地在绥靖公署主任孙良诚的身边发展力量。” 刘海永强调,孙良诚的副官张士瑞、栗福德,电台台长董国英,以及营长裴晋三等关键人物都被发展成了中共党员。这些身处敌人心脏的“内线钉子”,能及时获取日伪军的城防部署、装备更新和重要军事行动计划等核心机密,价值连城。”
为了保障地下交通的安全畅通,情报站成功策反了在伪警察厅指纹检验所工作的万景春。这个机构负责办理日伪强制推行的“良民证”。刘海永指出,掌握了这个环节,意味着能为进出开封的我方人员提供‘合法’身份,大大降低了暴露风险,是地下交通线上极其重要的支撑点。
情报网络还深入渗透到“庞炳勋部开封执法队”“开封铁路局铁道别动队”等机构,并发展了多名火车司机、司炉和售票员。“这些铁路线上的‘自己人’作用巨大,” 刘海永说,“他们不仅能报告日军军列调动、物资运输动态,更重要的是,为情报传递、人员转移开辟了宝贵的‘地下交通线’。敌人严密封锁的铁路线,反而成了我们的生命线。”
正是通过这些无孔不入、胆大心细的渗透与策反,“51号”情报站源源不断地将日伪部队的兵力部署与调动情报、政府机构与特务机关的组织名单、社会经济状况等至关重要的军事、政治信息,秘密传递到十八集团军总部和根据地。
刘海永总结道:“其运作之精密、渗透之深入、成效之卓著,在开封乃至整个河南的敌后情报史上都是非常突出的。这些情报,对抗战后期我方在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战场的战略决策、军事行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马府坑街主街道
硝烟散尽,岁月更迭。曾经暗流汹涌、危机四伏的“51号”,如今隐没在开封老城的寻常巷陌之中。
让顶端新闻记者意外的是,当记者在寻找25号院的过程中,询问了附近许多居民,得到较多的答案是:“不知道,我没听说过这里之前还有个情报站。”
但是,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再望向阳光下这座破败的院落时,那份沉静之下,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力量。

龙亭公园风景区
【记者手记】
走出马府坑街的幽深,开封城早已换了人间。昔日情报站所在的龙亭区,如今是这座古都焕发新机的核心区域。而最能体现开封古今交融、浴火重生气象的,莫过于那片碧波荡漾的水域——潘杨二湖,与马府坑街只一路之隔。不必再提心吊胆随时准备翻墙逃生,而是可以闲庭信步感受岁月静好。乘上古色古香的游船,穿行于贯通包公湖与龙亭湖的蜿蜒水系,游船悠悠,划过平静的湖面,涟漪荡漾开去,回荡着市民游客们的笑语欢声。
这安宁祥和的盛世画卷,这桨声灯影里的繁华市井,正是80年前那些隐姓埋名、行走在刀锋之上的无名英雄们,用青春、智慧、鲜血乃至生命所追寻和为之奋斗的明天。他们或许从未见过这太平景象,他们的名字可能永远沉寂在历史的档案里,但他们的功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后人:在那至暗时刻,曾有这样一群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黑暗中燃星火,以凡人之躯,行英雄之事。
欢迎互动:你的家乡、你的身边有哪些抗日英雄、抗日遗迹、抗日故事,可以带上话题#家乡的抗日故事#分享给我们,参与即有顶点相送哦!(详情请戳→分享“家乡的抗日故事”,百万顶点等你拿!丨征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