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  实时讯息 > > 

科技日报关注济源:“愚公故里”蹚出产业新路

2025-06-29 09:53:00

堵渣机精准锁定喷涌的渣口,自动行车高效穿梭运送物料,AI配料系统瞬时生成优化方案……在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豫光集团”)冶炼一厂车间,“智慧炼铅”渐入佳境。这是河南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以下简称“济源”)推动传统冶炼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缩影。

作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济源深入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重点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钢铁深加工及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2024年,济源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河南省第5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63.4%,占GDP比重达3.44%,位居河南省第2位。

王屋山下,济水河畔,济源这座因愚公移山精神闻名于世的城市,正以叩石垦壤之志,在产业转型道路上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愚公移山谱新篇、两高四力做示范”主题采访采风团走进济源,了解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固废炼出贵金属

“从最初的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到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再到高效绿色智能冶炼技术集成创新技术,企业历经三次技术变革,推动铅冶炼工业实现绿色发展。”豫光集团副总经理王拥军介绍,通过技术革新,豫光集团生产的碲、铟、砷等多种高纯金属材料提纯能力已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集团约30%的利润来自于循环经济。

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的“含绿量”“含新量”,推动“科技变量”催生出更多“经济增量”。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利金铅”)也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生产车间内,多台智能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几名工人不时关注着操作台的数据,并对成品锌锭进行严格质检。金利金铅技术部门负责人王冬冬介绍,车间承担一期铅基多金属及铜基新材料合金项目的实施。该技术工艺由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特点是“铅锌联产、系统互补、吃干榨净”。

“这项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固废作为原料,进行再生资源回收。”王冬冬说,该技术可“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渣量及废气污染,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俱佳。

近年来,依托豫光集团、金利金铅等龙头企业,济源有色金属行业已形成“矿石—产品—工业固废—循环再生—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循环产业链条,年回收利用废旧铅酸蓄电池近100万吨,年产铅锭超60万吨,从冶炼渣中提取各类贵金属2.5万吨以上。

纳米材料获突破

在济源纳米材料初创孵化园一间实验室内,雪白的钛白粉在烧杯中“翩翩起舞”,工作人员加入些许分散剂,钛白粉就神奇地快速溶于水。该实验室速溶钛白粉项目负责人李伟介绍,钛白粉作为性能优异的白色颜料,主要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化妆品、食品五大传统领域,同时在光催化、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

近年来,济源立足自身传统产业优势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瞄准纳米材料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风口前瞻布局,不断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目前,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已集聚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66亿元,探索形成了“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成为全省首个纳米材料全链条产业集群、全国第三大纳米材料科研生产基地。

“我们的光伏银浆导电效率有明显提升,成本下降20%至40%,每年可替代进口产品超百吨。”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介绍,该项技术预计年产值达7.3亿元。

济源鸿辛橡胶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把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加入天然胶乳,将絮乳成胶时间由20多个小时缩短为十几秒。该公司不仅研发出国内首条湿法混炼胶连续自动化生产线,更使轮胎性能提升30%以上。

河南河大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于欢欢介绍,下一步,研究中心将深入推进纳米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完善的“基础研究—产业孵化—加速器—创业苗圃—产业园”科技企业全链条孵化体系,合作共建济源纳米产业园,进一步助力济源经济建设。

济源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介绍,济源将大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换道领跑。2024年,济源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达34.9%、26.1%、11.1%。

数智文旅提质效

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境内太行、王屋二山巍然屹立,黄河、沁河风光秀丽。当数智技术邂逅“诗和远方”,济源正以“数字+文旅”的方式,加快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在2025年第十九届王屋山旅游节上,济源首个文旅数智人——王屋山小愚公“愚仔”正式亮相。该数智人接入DeepSeek大模型,用多种语言为游客提供导览、导航、导购等智能服务,成为济源全域旅游的智慧窗口。

从元宇宙、云计算、AI、5G等新技术驱动,到无人机焰火秀点亮“愚公故里”,济源数字文旅张开梦想的翅膀,以文化创意重新定义“诗和远方”。当传统文化与创新理念深度融合,一个个文旅跨界融合的新场景产生了“1+1>2”的协同增值效应。济源近年来深挖文化IP价值,通过“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业态创新”三维联动,推动王屋山—济水沿线资源转化。

2024年,济源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达85亿元,形成“精神引领、山水为媒、多业共生”的融合发展格局。

济源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济源文旅整体向好。仅“五一”假期,济源就接待游客282.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8%;实现旅游总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11.75%。端午节假期,济源接待游客68.05万人次,同比增长4.28%。(记者 张毅力 通讯员 齐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