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2025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总工会锚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纵深推进目标,实施“区域化+网格化+台账化”管理机制,以“3+14+N”“产改”模式为抓手,通过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全面激发了产业工人技能跃升、创新转化、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逐步构建起“园区有示范、企业有标杆、举措有实效”的“产改”新格局。

据了解,青铜峡市总工会立足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工业园区、葡萄酒产区、煤炭物流园区,充分利用园区企业密集、工人集中的集群效应,整合资源,统筹布局,推动“产改”工作实现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形成了“以园带企、以企聚人”的“产改”格局,使园区成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的“沃土”。同时,聚焦传统建材、装备制造、物流冷链、现代农业等10大重点产业,精选14家覆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骨干企业作为“产改”示范标杆。通过政策倾斜、靶向指导等举措,鼓励示范企业大胆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产改”路径,在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创新激励等方面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行业“产改”工作提质增效,释放“示范一个、带动一片”的乘数效应。

在强化权益保障方面,青铜峡市总工会依托2家企业政协委员工作室,常态化收集并解决工人急难愁盼问题,并联合15个部门建立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联动机制,构建起全链条维权服务体系。为帮助职工夯实技能根基,在青铜峡工匠学院新增5个专业,深入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内部选拔+外部交流”双轨制技能竞赛模式;在2所学校聘请6名劳模工匠担任兼职导师,为产业工人成长“搭梯子”。

此外,在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方面,青铜峡市总工会探索文化驱动型“产改”新路径,将思想引领、技能精进、制度创新、权益保障等“产改”核心要求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青水股份等国企,破解了党员空白班组难题,打造师徒双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推动3家企业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国家级。同时,构建“资金支持+发展机会+股权绑定”的创新激励体系,建立并实施高技能人才、特殊人才年薪制和“一人一策”薪酬体系,为33名持证职工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总计4.15万元,为8人发放个人职业技能培训直补总计2.05万元,以真金白银激励产业工人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学礼 李静楠 通讯员 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