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代习近照)
人物简介
杨代习,怀化靖州人,侗族,独立油画艺术家,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99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同年任教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06年赴法国巴黎留学;2007年至2010年深造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期间考入亚伯拉罕·宾卡斯教授材料与绘画创作工作室学习;2009年油画作品《峒山·早春》入选第7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荣获组委会“大会主席特别奖章”;2010年在法国巴黎“蒙娜丽莎画廊”举办第一个个人画展;2010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凡尔赛高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2012年至2013年作为访问学者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在北京798国际艺术区感叹号艺术空间举办《峒山·忆》个人油画作品展。
2019年至今,从湖南大学调至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创作西藏题材的梦想。
6月22日至7月14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深情礼赞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成就,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气象的“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杨代习向观展领导和嘉宾介绍《边疆守护者》(资料图片)。)
本次展览汇集来自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馆与新疆、西藏相关单位的经典藏品以及特邀作品和新近创作的作品,共计30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种类。参展作品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名作,也有青年艺术家的新近创作;既有对壮美山河的深情描绘,也有对民族团结的生动刻画;既有传统笔墨的守正创新,也有时代精神的激情抒写。
怀化靖州籍独立油画艺术家、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代习入藏创作的阿里肖像作品《边疆守护者》及其它作品,引起观展领导、嘉宾和业内人士的青睐……
访问:从内心来说,你对此次进京画展有哪些感受?
杨代习:总的感受,艺术在这里不仅是美的呈现,更是情感的纽带,它以独特视角讲述新中国成立至今新疆、西藏的故事,展现了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动人画卷,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新时代的恢宏气象。

(杨代习和他的油画作品《边疆守护者》。)
第一次进京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美展,还赶上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特别荣幸。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是个人的艺术突破,更是一次向家乡人民乃至全国观众展示西藏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站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看着自己的作品《边疆守护者》与众多优秀作品一同展出,内心既激动又忐忑。
这次展览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肩负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在展览期间,我遇到了许多艺术界的前辈和同行,他们对西藏题材作品的关注和肯定让我备受鼓舞。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很多观众在我的作品前驻足良久,通过画面与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情感共鸣。这次展览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画笔记录西藏、表现西藏的决心。
访问:你有哪些作品随同“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展出,这些作品有哪些鲜明的特色?
杨代习:本人的主要参展作品有一幅大尺寸油画作品《边疆守护者》(240x200cm),随同“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在京展出。
自我感觉有以下几种特色:首先在题材选择上,聚焦于西藏边境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本画作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描绘一位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边境村科迦村的一位藏族村民形象,他们在过一年一度的“男人节”穿着盛装的情景。在表现技法上,采用了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大笔触概括技法塑造,而背景采取留白的处理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色彩处理上,强化了国旗的红色与背景白色的对比,既突出了主题,又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画面的尺寸上,采用大尺寸画半身像人物形象,即非普通正常比例,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展现了新时代边疆守护者的精神风貌。这幅作品是我在西藏采风三个月后创作的,融入了我对边疆守护者们最真挚的敬意。
访问:谈谈你主要参展作品《边疆守护者》和作品的创作经历。
杨代习:在世界之巅,与灵魂对视我的西藏阿里肖像创作之旅。
应该说,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在喜马拉雅与冈底斯山脉的臂弯深处,我踏上了西藏阿里这片被神山圣湖眷顾的土地。普兰县科迦村,一个镶嵌在苍茫高原上的古老村落,成为我画笔停驻的驿站。

(画展现场。)
这里,时间仿佛被稀薄的空气凝滞。阳光炽烈而纯粹,毫无遮拦地倾泻在每一道沟壑纵横的山梁、每一面被风霜打磨的土墙,以及每一个高原儿女的脸庞上。正是这些脸庞,深深地吸引了我,催生了“神山下的男人” 系列肖像创作。
在冈仁波齐的庄严注视下,在玛旁雍措的粼粼波光旁,我试图捕捉的远不止是五官的轮廓与高原红的印记。我探寻的是那份扎根于世界屋脊的生命力,是风沙刻进皱纹里的故事,是阳光沉淀在眼神中的静默与坚毅。他们是这片土地的耕耘者、朝圣者,更是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其中,《边疆守护者》 这幅诞生于科迦村的作品,以其深沉的力量和对生命尊严的质朴刻画,有幸步入了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画布上,那饱经风霜却仿佛目光如炬的面容,那承载着高原重负却依旧挺拔的脊梁,正是阿里汉子精神的缩影,是千万边疆守护者无声的颂歌。站在美术馆的聚光灯下,它诉说着的不仅是阿里一隅的故事,更是关于坚守、信仰与人类精神韧性的普遍回响。
在阿里的创作,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每一笔油彩,都试图融汇雪山的圣洁、湖泊的澄澈、大地的浑厚,以及生活其上的人们那份最本真、最撼动人心的力量。神山之下,男人如山。我的画笔,只是努力记录下这份山一样的存在,这份在离天最近处,默默守护着家园与信仰的永恒肖像。
访问:从湖南到西藏之后,你创作了哪些题材的油画作品?
杨代习:主要创作了人文题材的油画作品。西藏地大物博,民族习俗独特,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来到西藏后,我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向:
一是反映藏族同胞日常生活的作品,如《神山下的男人》系列《盛装》等,记录藏族人民质朴的生活状态;
二是表现西藏壮丽自然风光的系列,如《日照金山》《纳木错之蓝》等,试图捕捉这片净土的神圣与纯净;
三是关注当代西藏发展变化的作品,如《拖拉机手》等,展现新时代西藏的蓬勃生机;
四是浩瀚星空系列,如《你是那颗最亮的星》等。这些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但都贯穿着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思考。
在创作过程中,我常常被藏族同胞的纯真笑容、被雪山圣湖的壮美所感动,这些都成为我画笔下最珍贵的素材。
访问:特别喜欢你创作唯美、诗意般的侗民族油画作品,你是否已将你的创作意象和创作风格带到了西藏?
杨代习:感谢厚爱,感谢您的特别关注。确实,我早期的侗族题材作品追求一种诗意的、梦幻般的美感,这种审美追求也自然地融入了我的西藏题材创作。
在西藏的作品中,我依然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比如《日照金山》中朦胧的光影处理,《远古的故事》中流动的线条韵律,都延续了我对唯美表达的追求。但西藏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也让我的风格有了新的发展。与侗族题材的温婉不同,西藏作品更多了一份恢弘与神圣感。
我尝试将侗族绘画中的细腻笔触与西藏题材的壮阔气势相结合,比如在《盛装》中,既保持了人物刻画的精致,又通过广袤的背景营造出宗教般的庄严氛围。这种创作风格的演变,正是不同文化在我艺术实践中的对话与融合。

(杨代习父子在中国美术馆留影。)
访问:总感觉你在西藏写生、创作的油画作品若隐若现家乡的不少影子,为什么?
杨代习:乡情依依。作为侗民族之子,家乡的山川风物、民俗风情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之中。即便在西藏创作时,这种文化记忆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
“家乡的影子”的画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色彩运用上,我常常不自觉地运用侗族服饰中常见的靛蓝等传统色系,即便表现西藏题材时也是如此;二是在构图处理上,侗族风雨桥的曲线美常常影响我对画面节奏的把握;三是在情感表达上,无论是描绘侗寨还是藏乡,我都特别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节,试图捕捉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
由此种种,我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两种文化在我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交融。正如西藏接纳了我这个异乡人,我的画作也在尝试构建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理解与对话。这种“乡愁”的流露,恰恰是我艺术创作最真实的情感底色。
(文/图 陈甘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