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  实时讯息 > > 

潮评丨“骂游戏卖课”泛滥,本质是踩着家长焦虑割韭菜

2025-08-25 12:22:00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

图源:法治日报

暑期本是青少年调整身心、平衡学习与娱乐的时段,却成了某些所谓“反游戏博主”的“掘金窗口期”。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短视频平台上以“骂游戏”“戒网瘾”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相关视频。这些视频中的博主通过批评游戏,刻意放大其负面影响,从而制造家长群体的焦虑情绪。在积累了一定关注度后,他们便顺势推广声称能“戒除游戏瘾”“提高成绩”的各类课程,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由于精准抓住了部分家长急于解决孩子沉迷游戏问题的心理,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报课人数持续上升。

孩子沉迷网络是一个困扰众多家长的难题。从脑科学研究来看,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青少年大脑前额叶发育,导致自控力下降、情绪失控,甚至出现类似成瘾的症状,这让家长对“网瘾”充满恐惧。部分博主正是利用这种恐惧,将游戏的负面影响无限放大,把“孩子玩游戏”与“前途尽毁”直接划等号,让焦虑的家长失去理性判断,从而落入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相比于直接宣传如何戒网瘾,挂羊头卖狗肉的“骂游戏卖课”无疑更加“技高一筹”。

“骂游戏卖课”的泛滥,本质是一场踩着家长焦虑的“割韭菜”生意,其背后的夸大宣传与违规营销早已突破行业底线,违背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常识。而且,家长报课时往往没有正式服务合同,权利义务界定模糊,一旦发生纠纷,机构要么拒绝退费、拖延处理,要么直接失联,家长维权时举证难、成本高,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据统计,自2025年1月至8月8日,全国范围内涉及“以骂游戏之名售卖课程”的舆情信息总量已达44668条。

治理“骂游戏卖课”乱象,需要监管、平台与家庭形成合力。从监管层面看,相关部门需关注到“戒瘾课程”市场乱象,严查机构与个人的教培资质,对未备案、无资质的经营主体依法取缔;同时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将“百分百戒瘾”“短期提分”等夸大话术纳入监管重点,对违规营销行为从重处罚。短视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需履行审核责任,对夸大宣传、违规推广课程的内容及时下架,切断乱象传播的渠道。

对于家长而言,选择相关课程时,除了核实培训机构和授课老师的资质之外,更要警惕“夸大宣传”。青少年沉迷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引导,不存在“快速戒瘾”“一劳永逸”的捷径,对违背教育规律的承诺要坚决说“不”。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网络沉迷往往与家庭环境相关,亲子关系不和、陪伴缺失、过度溺爱或严厉,才是孩子逃避现实、沉迷虚拟世界的核心原因。与其花钱买“戒瘾课”,不如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玩游戏的真实需求——是寻求成就感,还是缓解学业压力?是缺乏现实社交,还是想对抗家长的管控?唯有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帮孩子建立对网络的正确认知。

“骂游戏卖课”的泛滥,不仅是市场秩序的混乱,更是对家长焦虑的消费、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负责任。既要用监管的“重拳”肃清乱象,也要靠家长的“理性”筑牢防线。来自父母的爱与陪伴,或许是比任何“戒瘾课”都有效的“良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