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自治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东部片区会议在锡林浩特召开,一场聚焦蒙东振兴的部署会,为这片广袤的北疆大地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会议以“七个新突破”为抓手,明确了巩固生态优势、做强农牧业、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等核心任务,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内蒙古推动区域协调、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坚定决心。


生态与发展协同,筑牢振兴的“绿色基底”。蒙东地区坐拥广袤草原、浩瀚林海,生态是最大的优势,也是发展的根基。会议提出“在生态价值转化上实现新突破”,直指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是简单的“保护即停滞”,而是要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从碳汇计量标准的制定到生态旅游的提质,从草原修复的产业化探索到绿色农畜产品的价值挖掘,蒙东正探索一条“保护——转化——增值”的闭环路径。这恰如呼伦贝尔的草原生态牧场,既守护了牧民的家园,又通过有机品牌溢价让“生态账”变成“经济账”,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发展优势。
产业与创新共振,锻造振兴的“硬核支撑”。蒙东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筋骨”。会议明确的农牧业大产业、现代能源经济、特色工业体系、对外开放协作“四个产业突破”,构成了蒙东产业升级的“四梁八柱”。在通辽的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玉米从原粮变成淀粉、氨基酸,再延伸到生物医药领域,附加值成倍增长;在赤峰的新能源基地,风光发电与储能技术结合,正打造“绿电外送”的重要节点;在锡林郭勒的煤化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让“黑色黄金”焕发绿色生机。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蒙东的产业振兴,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扩张,而是以创新为笔,在资源禀赋上画好“延长线”,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让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民生与安全并重,夯实振兴的“民心基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会议提出“在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从教育医疗的普惠化到就业增收的精准化,从基础设施的补短板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每一项部署都连着民心。兴安盟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向产业项目倾斜,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赤峰的老旧小区改造兼顾“面子”与“里子”,让居民住得更舒心;锡林郭勒的边境地区公共服务提升,让“边疆稳、百姓安”的图景愈发清晰。与此同时,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要求,为振兴装上“安全阀”,水资源开源节流保障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避免“寅吃卯粮”,这些考量让蒙东的振兴走得更稳、更远。
干部与精神赋能,激活振兴的“内生动力”。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会议强调“建设与全面振兴相适应的干部队伍”,并倡导弘扬“蒙古马精神”,直指振兴中“人”的因素。从“立军令状”的责任压实到“盯结果报账”的效能导向,从评优重用的激励到严肃追责的约束,一套“严管厚爱”的机制正在形成。蒙东的干部群众正以吃苦耐劳的拼劲破解发展难题,以一往无前的韧劲攻克项目难关,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狠劲推动工作落地。这种精神力量,正如草原上的蒙古马,无论路途多远、风雪多大,总能向着目标坚定前行。
蒙东的振兴,是一篇需要久久为功的大文章。“七个突破”不是割裂的任务清单,而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生态是底色,产业是支柱,民生是归宿,干部是保障。当锡林浩特的会议号角吹响,呼伦贝尔的林海、兴安盟的田野、通辽的园区、赤峰的工地、锡林郭勒的草原,正共同奏响振兴的交响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棋局中,蒙东必将以差异化优势走出特色振兴路,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书写更精彩的东部篇章。
(来源:内蒙古观察 作者:宋显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