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  实时讯息 > > 

WAIC现场|手术机器人已能剥鹌鹑蛋,壳破膜不破!未来有望独立完成手术

2025-07-27 17:18:00

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区,一台国产手术机器人正在表演剥鹌鹑蛋,并且可以做到破壳不破膜。这台机器人未来也有望独立完成未来手术操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教授在WAIC的一场AI医疗论坛上表示:“最近美国的手术机器人已经能独立操作胆囊切除手术,登上了国际顶刊,未来将会有更多手术由机器人直接操作,而无需人类医生介入。”

夏强提到的手术机器人是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通过AI训练而成的,能完全自主地完成胆囊切除手术,标志着人类向自动化医疗迈出一大步。

在WAIC的这场AI医疗论坛上,来自临床和科研一线的院士专家就人工智能对医疗发展的影响发表看法。

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郭毅可教授表示:“上海的医疗机构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全球领先行列,AI在诊断、急诊和手术方案的规划、以及影像分析和病理分析等都开始广泛应用,未来手术机器人做胆囊切除手术也不远了,我们希望看到世界上首个AI智能医院在上海诞生。”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所耗费的时间要比人类医生要长,但等到训练完全成熟后,有望缩短手术时间,而在完全投入临床使用后,将帮助解决外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并能最大程度减少人为错误,为医疗服务缺乏地区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认为,手术机器人独立完成手术的愿景是可以实现的。但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还不是真正具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只是一个装置,真正自主的机器人应该会思考、学习并改进。”葛均波在几年前就曾完成国内首例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冠脉介入手术。

郭毅可表示,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医疗。“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改变是根本性的、范式的改变,AI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他说道,“但我们现在对于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未来医院的形态,包括病人数据、病历模式改变等方面的讨论还非常少,比如十年以后,医院的影像科是否还会存在。”

夏强也表示,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连做手术都不需要医生了,那么未来医院如何发展,医生需要做什么?是否还需要医联体?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

葛均波提出,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加速了科研创新与知识突破, AI医疗大模型对疾病的诊断效率很高,但更应关注AI医疗背后的伦理问题。

伦理审查是确保负责任创新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对科技伦理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伦理审查任务也随之激增,审查的效率与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今年的WAIC大会上,葛均波与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等共同发布了全球首个专为科技伦理审查打造的AI智能体系统“一鉴”(Mirror)。

据介绍,“一鉴”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等多家院系和科研机构协同研发,为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提供高效、规范、可信赖的智能辅助系统。目前已经在复旦大学及附属中山医院试点应用,未来,“一鉴”的跨域泛化能力和动态响应水平还将不断提升,推动智能伦理审查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制药、人工智能等高伦理风险领域的深度应用。

在展望未来上海人工智能医疗发展前景时,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提出三方面建议。他说道:“第一是推进更开放的制度创新;第二是推动发展创新技术,聚焦医疗大模型研发和医学人工智能安全应用等;第三是要发展更加应用普惠的医疗类的人工智能产品,解决医疗资源不均及效率不高的问题,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推进更多先进医疗影像等诊断手段向基层更多的延伸。”